近几年,清城区在补链、强链、延链上持续发力,推动丝苗米“生产+加工+科技+品牌”的全产业链升级,实现丝苗米扩面提质增效。据行业统计,今年水稻播种面积达到22.2万亩,其中丝苗米播种面积16.3万亩,占比约73.42%,50亩以上连片规模生产经营面积达2万亩,较去年提高81.8%。预计今年丝苗米产业综合产值将达到6亿元,较去年增长约13.2%。
一、突出“产业化”思维,推动规模经营
持续深化耕地整合流转,提升耕作质量,推动丝苗米生产扩面提质,实现产业化发展。一是推动耕地整合流转。着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耕地从“分散细碎”向“连片集中”转变,为丝苗米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截至目前,全区耕地总面积约23.4万亩,累计整合利用面积约21.6万亩,累计整合利用率为92%。二是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田间机耕路、灌溉设施、耕地质量提升与监测建设,切实改善农机作业配套设施条件。截至目前,建成高标准农田11.83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2万亩,覆盖全区各粮食主产区,为粮食生产扩面提质打下良好基础,今年全区夏粮总产量32471吨,平均亩产提升2.3%。三是推动丝苗米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各镇(街道)选点建立连片300亩以上的丝苗米种植示范基地,形成了“一镇一基地”“一镇一示范”的工作局面。已成功打造源潭镇高桥片区、大垯-踵头片区、飞来峡镇潖江口片区等三大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千亩示范片和百亩高产攻关田,实行全程机械化生产与绿色防控,切实提升丝苗米产量。以源潭镇高桥黄溪片区为试点,整合农田约3000亩,与清远市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先正达集团等合作建立绿色高产高效丝苗米种植示范基地。
二、推广“机械化”耕作,完善农业设施
持续强化农业科技投入,抓好粮食生产和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提升丝苗米产业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一是积极推进现代化育秧中心建设。破解天气对丝苗米生产不利影响,实现育秧育苗省时、省力、省地、省种、省水。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集中育秧中心2个,全年可服务农田面积约1万亩,助力丝苗米产业扩面增产。二是加快推进烘干中心建设。目前建成5个粮食烘干中心(点),日烘干能力达702吨,有效解决农户“看天晒粮”难题,保障粮食颗粒归仓。其中,源潭镇大型粮食烘干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营,日烘干能力可达240吨。三是推广社会化服务。农服组织结合土地地力条件和农户需求,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分析,按照丝苗米种植标准提供“耙田整地+谷种+育秧+施药+施肥+收割”等多环节或全托管服务,集中统一管理,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保证稻米质量和产量。托管服务平均一天作业面积可达300亩,托管作物生产成本每亩可减低约40%,有效推动丝苗米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三、坚守“品牌化”战略,实现溢价增殖
深入开展丝苗米品牌营销推广,拓宽销售渠道,增强品牌竞争力。一是“良种”选育“立”品牌。指导丝苗米种植农户、种植大户科学选用良种,依托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名单,结合品种的抗性、产量及田间长势,选取了19香和南晶香占作为我区优质高产丝苗米的主导品种,并与华南农业大学开展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引进试种浓香型丝苗米华航香银针航天品种,进一步提升了丝苗米的品质。二是宣传推广“亮”品牌。结合本地优越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积极打造“凤啼鸣”“源来有米”等本地高端丝苗米品牌。今年9月,我区自主培育的首个丝苗米品牌——源来有米之“皇后娘粮”,在2024年清远丝苗米区域公用品牌推广系列活动之“我爱清远丝苗米”活动现场亮相,推动我区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走向大众。积极组织丝苗米企业参加清城区帮扶展销、黄埔区对口帮扶清城区农特产品产销、清远丝苗米区域公用品牌推广系列活动等各类展销活动,提升丝苗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市场开拓“推”品牌。强化与京东集团、深圳银坚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构建供销特色现代流通服务体系,通过对口帮扶、商品粮方式推动优质丝苗米流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线上销售总额持续增长,2023年已达到1.35亿元,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